历史沿革
首页» 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发展纪实»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二)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二)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王学锋   发布日期:2022-03-03     浏览次数:

     

变革发展:创办农业水土工程学科

1949年5月20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王震将军率部解放西农,武功水工试验室和西农水利系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武功水工试验室于1949年5月划归西北农学院教学实习农场管理,更名为西农水工试验室,作为西农水利系师生的教学试验场地。1950年8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倡议与西北农学院协商合作,在原武功水工试验室的基础上扩建成立西北水工试验所。1958年,西北水工试验所下放陕西省,实行由水利电力部和陕西省双重领导的体制,所名改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和“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一个机构挂两块牌子。水科所重新确定了“为西北地区水利建设服务,科研工作以生产单位委托的工程试验为主,并结合生产开展专题研究,实行以任务带学科”的方向,并明确了各研究室的任务。1979年9月,国家科委与水利部发文决定:“将1969年下放给陕西省的水利科学研究所,实行由水利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以水利部为主。”水科所重新调整了方向和任务:立足陕西省面向西北地区,承担黄河中上游梯级开发枢纽工程和西北五省区水利水电建设重点工程的试验研究任务,并同时承担具有地区特色的重大科研课题,逐步发展为西北地区的水利科研中心。1996年4月,经水利部与陕西省协商决定,西北水科所改由水利部直接领导,不再实行部、省共同管理的体制。但为了便利水科所在陕开展业务,仍保留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的牌子。

从1940年创建武功水工试验室,到1999年合并入新浦金350vip官方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六十年间,水科所历经数次所名及隶属关系变更,走过了一条曲曲折折的路程。但是,在全所科技人员与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努力进取下,发展为一所专业配套、颇具规模的西北地区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单位,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水平高、实用价值大的科研成果。这些重大成果及辉煌业绩的取得,离不开一大批事业心强、扎根西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他们在新中国水利科技与水利建设篇章中镌刻下的辉煌业绩,奠定下的不朽基业,永远不可磨灭。

西农水利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变革发展的十七年、“文革”动荡的十年、“文革后”恢复整顿三年、再次复办重振的二十年发展阶段,先后经历了兰州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农田水利系并入,兰州大学水利系并入,农田水利专业改为土壤改良专业,水利系成建制并入西安交通大学,在农机系复办农田水利专业,陕西工业大学水利系合并,西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系)学院等时期,虽经两次停办、复办以及“文革”期间的动荡、挫伤,但在熊运章、朱凤书等一批人的带领及数百名教师的奉献下,水利系不仅都挺了过来,而且专业设置逐步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战线的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熊运章、李佩成就是其中代表。

熊运章祖籍湖北省光化县(现老河口市),1923年11月30日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38年,熊运章报名参加安吴青训班。学习过程中,他从思想上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明白了不少革命道理,从此,决心参加革命,跟中国共产党走。1938年6月,还不满15周岁的熊运章在安吴青训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熊运章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学习,1947年被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学部录取为研究生并兼农业水利系助教,作为地下党人参加了保护学校校产和水利系系产的斗争。1950年,熊运章主动申请从学院办公室回农田水利系任教,为学生开设农田水利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并先后担任系秘书、主任等,“双肩挑”主持水利系工作16年,带领水利系教工积极服务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事业,提高师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不凡成绩。1982年12月,熊运章卸任西北农学院副院长,从此潜心水利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农田水利方向科学研究与实践。

在多年从事农田水利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熊运章认识到,以往的农田水利专业实际上只是重视了农业生产环境中“水”的方面,对另一个极为重要 “土”的方面的问题涉及很少,特别是对于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研究不足。

在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创立的历程中,熊运章的贡献一是对学科名称及学科内涵或曰覆盖面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在最初建点选名时,他考虑到农田灌溉和农业水资源利用是水利与农业结合的纽带,一方面着眼于与其他专业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着眼于西农水利专业教育较好的教学和科研的基础,开始定名为农田灌溉,1988年改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把“土”的问题涵盖其内,为后来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定名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并发布第二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时,农业水土工程作为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顺利地通过。

熊运章在1991年总结我国第一个农田灌溉到农业水土工程博士点建点体会时,对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作了详细阐述。他表示,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是工程学和农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具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可涵盖农田灌溉、农田排水、水土保持、地下水利用、农业水资源评价及利用、土壤改良与土地整治、农业引水与供水、农业水土工程建筑等。

这样一个覆盖范围较大的交叉学科,其学科特色和重点是什么?与农田水利工程学科不同之处又在哪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熊运章认为,农业水土工程的范畴要比农田水利工程的范畴更宽广,前者可以包含后者,而后者却不能包含前者。从科学实践和生产发展看,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不是相反,学科专业定名应该前进而不应倒退。实践证明,只有也必须把“水”与“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熊运章以及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版学科专业目录中,原农田水利工程学科大部分内容并入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继续保留了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专业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且其生命力与活力日益凸现。目前,该学科专业名称及其内涵广为国内外业界认同和普遍采用。

熊运章对创立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贡献还在于不断探索学科新的生长点,使学科研究内涵始终处于探索科学问题的前沿。近二十多年来,西农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注重农田灌溉理论与技术和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并不断探索学科交叉渗透的边缘性新领域。在农田灌溉理论与技术方面开拓了灌溉原理、灌溉技术、灌溉用水预报等新领域。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方面开拓了地下水利用、水土保持等新领域。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方面注重核技术、计算机技术、近代分析计算方法以及新材料和新量测手段的应用,从理论原理到技术方法都把握住了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前沿领域,提高了农业水土工程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李佩成1935年出生于陕西乾县,1952年入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赴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副博士学位回国,先后任教于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等,曾任西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培训中心主任等职,1992年由西北农业大学调入西安地质学院(后并入长安大学),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李佩成提出潜水井群非稳定渗流计算的“割离井法”理论及相应公式,并使其成为能满足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和水井不同运行方式的13种求解模型,为解决排灌井群工程设计中的重大难题做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李佩成与其他同志合作研制成功符合黄土渗流机理的“黄土辐射井”,该井型曾被推广到十多个省区,打破了“黄土不能成为含水层”的传统认知观念,该项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研究发明的排灌两用轻型井获国家发明四等奖,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枣子沟试区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群峪协井两水并用——西安市中近期最佳供水方略》项目研究,其成果的应用使西安市水荒局面得以缓解。由他主持并与有关专家教授合作完成的《西安市供水水资源系统优化调配研究》,对西安市的供水水源及其优化调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李佩成先后培养硕士和博士生50余人,指导的冯国章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出版专著和全国统编教材10部,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6项。

                                                                                                                                                                                                                                                                          编辑:段莹丽   终审:胡笑涛


编辑:段莹丽     终审:胡笑涛